近日,網絡流傳一條“平民營養學食譜”帖子,稱許多名貴補品都能在“平民食物”中找到替代品。例如“蓮子、白木耳與燕窩具有相同效果,鵝肝的替代品是胡蘿卜、玉米、枸杞、桑葚,海參的替代品是人參。”這一說法引發人們的關注,許多深明大義的阿姨在微信里轉發給孩子,明示或暗示“中秋節送禮,別花冤枉錢啦。” 然而,這一說法是否靠譜?“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去分析。一些名貴補品確實有其獨到之處,但從某個具體的營養成分來說,我們也可以找到與他們性能接近或者性價比更為理想的‘平民替代品’。”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營養科主任陳超剛指出,例如鵝肝是鵝被過度喂養形成的脂肪肝,富含維生素A,有保護眼睛等功效。其實,雞肝中的維生素A含量比鵝肝要高得多,只是在口感上遜色于鵝肝,不過,只要經過精心選擇烹調方式,也可以成為鵝肝的替代品。 “選擇替代品的原則是,必須選擇同類食物。例如,不能拿一種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和富含動物蛋白的食物來比較。”陳超剛說,動物蛋白的優勢是人體的吸收利用率較高,富含人體必需的B族維生素,但不足之處在于攝入時往往伴隨著脂肪,所含嘌呤較高,對高血脂、痛風等疾病有不利影響。
難替代的名貴食物 莫高估營養價值 有個別名貴食物的確難以找到替代品,不過,這類食物的營養價值也不應該被高估。陳超剛指出,這類食物價格被推高的因素,恐怕與獲取食物的難度、資源的稀缺性、文化心理的影響更有關系。
例如在中國民間素有“美容滋補佳品”美名的燕窩,因含有保健價值較高的唾液酸,倍受女性喜愛。燕窩的蛋白含量約為50%,所含的膠原蛋白中,羥脯氨酸含量較高。“羥脯氨酸含量的高低,常被人們作為評價膠原蛋白質量好壞的標準。”陳超剛說,人體可合成各種蛋白質,通常認為有八種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,羥脯氨酸并不在其列,可以從其他氨基酸轉化而來,只不過合成量較低。
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中,肉類所含的是動物蛋白,含量約為10%-20%,雞蛋所含動物蛋白約為12%,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最為接近,也僅有36%,但屬于植物蛋白。蓮子、白木耳所含的是植物蛋白,且在蛋白質含量上被燕窩遠遠拋離。
至于人們熱傳的“燕窩富含多糖體,可增強免疫力”,被拿來比較的白木耳、蓮子等也被認為“富含多糖體”。陳超剛指出,如果按照這個思路,只要做到膳食平衡,每日攝入的各種營養素都達標,那么我們吃的所有食物都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。
“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,要學會做加減法:名貴食物再好,一天只吃一點點,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,而不能作為日常營養攝入的‘主力軍’。”
陳超剛指出,在營養攝入方面,人們最常犯的錯誤莫過于,一邊不遵照“膳食寶塔”的基本要求,沒有做到膳食平衡,基本的營養元素都還沒有達標,一邊卻盲目地進補,從而導致營養失衡,出現營養不良。
廣州市青麥源餐飲管理專注于飯堂承包和食材配送,提供從食材加工到廚務策劃一站式服務,為企業提供更科學合理的餐飲服務.更多詳細咨詢:http://www.hlxxx.cn